典型名片
作为一家传统的毛纺企业,阳光集团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毛纺生产企业和高档服装生产基地,还是毛纺织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坚持“大—强—优”的发展路线,今年1—10月,阳光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23.12亿元,同比增长9.76%;实现利税20.4亿元,同比增长18.36%;实现外贸出口3.4亿美元,同比增长6.88%。
打造世界毛纺领域的“硅谷”
将酱油、食醋等各类污渍倒在一款用澳大利亚美丽诺天然纤维制成的西服表面,在无需添加任何洗涤剂的情况下,使用普通的淋浴水流冲洗几分钟,就能将西服上的各类污渍完全去除,再将这件西服晾挂3小时,无需熨烫,又能重新穿着,且照旧笔挺、洋气。这款由阳光人自主开发的“可喷淋西服”让人大开眼界。由于其在面料结构、面料整理技术和服装整烫技术等3个方面实现创新,先后获得了3项国家专利技术,还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成功入选2010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可喷淋西服”是阳光集团诸多新产品的代表。秉承“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的创新战略,阳光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4%;集团内10余位国家级、省市级专家,率领2500人组成的研发团队,建立了“一站三中心”,即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中心、省级开发中心,保持着平均每天开发50多个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如今在阳光,融入了纳米技术、新材料制造技术、新装备制造技术的毛纺业,已变成快速转动的魔方:形态上,最细的一根羊毛直径仅为头发丝的1/7;功能上,除了传统的保暖,还能抗静电、防辐射、防水、防油、防污染等。至今,阳光集团已完成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26项,国家火炬项目16项,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7项,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近3年,每年申报专利超百项,总量达362项,其中发明专利34个。
把服装当作精密仪器来做
在阳光集团科技大厦8楼展厅里琳琅满目的各种荣誉奖杯中,一块“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ISO/TC38)国际秘书处”的牌子格外引人注意。自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ISO/TC38)国际秘书处2007年正式落户阳光集团以来,该集团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培育6家企业(5家纺织企业)成为国际标准秘书处、分秘书处、工作组的承担单位,并在ISO网站上发布了197个文件,组织了45项国际标准项目投票,发表了10个ISO国际标准,完成了53项ISO标准复审,工作范围涵盖了与纺织品有关的所有技术内容,阳光集团由此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誉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黄埔军校”。
“把服装当作精密仪器来做”,阳光集团已建立起一套标准化技术开发体系,同时,在生产的各环节中,严格质量管理,制订了“前道指导后道”制度:从羊毛到服装,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检测中心进行对应的产品检测,检测数据供后道工序参考,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调整相应的工艺手段,确保每道工艺的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不合格产品绝不进入下一道工序”,在阳光各个车间,这句话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成为每个人实实在在的行动。纺纱车间混条挡车工,上机时发现复精梳毛条毛粒超标,第一反应就是不能生产,必须向班组长汇报,直至解决为止。
产品走高端,市场建终端
“我们过去为51个国家的100个品牌贴牌生产服装,只拿到15%的零售价。”集团董事长陈丽芬坦言,产业链高低区段的巨大落差,以无形之手推动着阳光的转型发展。“阳光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自主品牌,才能使企业持续发展。”
因为强烈的品牌意识,“阳光”商标早在1996年就在世界上14个发达国家进行了全类注册;2000年,“阳光”商标成为我国毛纺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认定的保护商标。
“产品走高端,市场建终端”。在原有高档服装品牌“威尼帝”和“庞贝”职业装的基础上,阳光集团又成功推出了“阳光时尚”中高档商务时装,形成了三大服装品牌并驾齐驱的格局。“阳光时尚”已在京沪等一二线城市全面打开市场,开设了100多家专卖店。从贴牌生产到品牌经营的跨越,使阳光的自主品牌在销售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记者郑英 原载2011年11月10日《江阴日报》头版头条)